孟德爾多重複合生態益生菌 30包 / 盒

NT$1,280

分類: 標籤:

描述

現代人為什麼需要補充益生菌?

為什麼需要補充益生菌

 

現在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常有很多行為舉止都在破壞腸道的菌相平衡,其中吃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三餐中充滿了加工食品、速食、甜食、油炸、大量肉食,缺乏蔬果

這樣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是餵食壞菌的食物,是助長壞菌茁壯的食材來源,長久下來腸胃的菌相就容易失衡,一旦失去了平衡,有害菌就會伺機對健康造成威脅。

而藉由外來的益生菌補充,確實可以平衡這樣的情況,算是方便、快速又幾乎無副作用的的補充品之一,讓腸道的好菌可以重新植入,並定殖在我們的腸道。

千萬不要以為補充了益生菌就可以繼續肆無忌憚地維持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除了補充益生菌以外,飲食內容也必須盡量以蔬果等高纖維食物為主,除了蔬果中含有豐富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高纖食物也是讓腸道好菌維持生命力的重要食物來源,不然補充再多的益生菌,無法在腸道內定殖也是沒用的。

另外必須注意其他破壞菌相平衡的因素,如菸酒不離身、三餐不定時不正常、暴飲暴食、晚睡、二手菸等的問題,這些如果不修正,腸道會持續累積負擔,補充再多益生菌,效果也不會明顯

補充益生菌的正確觀念應是,補充的同時也持續修正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除了創造一個益生菌生存的優良腸道,同時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減輕身體負擔不二法則。

腸道是第二大腦

 

腸道菌叢失衡可能產生的疾病

 

如果你的飲食正常,生活一切順暢,沒有壓力的干擾,腸道微生物間的平衡沒有受到破壞,那麼,恭喜你,身體應該會很健康。

但是,如果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腸道菌叢生態失去平衡,不只是消化系統受到影響,連帶受影響的可能心血管、免疫系統、甚至是癌症的風險,還有心理上的焦慮、甚至憂鬱。

1.腸胃不適

腸道好菌太少,會降低對腸道黏膜的保護。當黏膜受損,壞菌、壞菌的分泌物、毒素容易入侵,引起免疫細胞反擊,造成腸道本身反覆性發炎(慢性發炎)

 

2.大腸癌

大腸癌的發生大部分起於大腸黏膜的瘜肉,雖然部分與遺傳有關,但畢竟需要數個基因的變壞才會引發癌症。若腸內菌生態失衡,壞菌變多,在慢性發炎的情形下,逐步導致黏膜細胞基因病變,再加上其它致癌因素的催化,最終引致大腸癌。

 

3.免疫失衡

當腸道壞菌太多,黏膜可能因此受損而導致『腸漏症』,原本不會進入體內的物質(大分子抗原)因細胞縫隙變大而竄入體內,經血液運送流竄全身,在各處停留,等於在全身各處放火,免疫細胞為了將這些外來物殲滅而到處引發過敏反應,更嚴重的甚至導致自體免疫(免疫錯亂)

 

4.肝炎

當腸道菌叢失衡,特殊壞菌分泌的化學物質(甚至是毒素)不論是經肝門靜脈被送到肝臟、或經血液循環,最後還是會抵達肝臟。

肝臟是汙水處理廠,所有有毒的物質都會被帶到肝臟,經過肝臟處理後再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即使肝臟可以解毒,但毒物對肝臟同樣造成傷害,會引起肝臟慢性發炎,部分脂肪肝患者就可能因此演變成慢性肝炎,最終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5.阿茲海默症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所有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病變,都可能源自慢性發炎

牛津大學教授賽門勒夫史東說,人體慢性發炎反應可能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

 

6.心理健康

還記得菌-腸-腦軸線吧!當腸道壞菌太多,壞菌干擾,使黏膜細胞與大腦的溝通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因此會影響大腦與情緒相關部位的運作,精神狀態就會受影響。

 

可以簡單的評估以下幾個狀況,如果有三個以上符合自己的描述,可以考慮一下選擇補充益生菌!

怎麼判斷自己需不需要益生菌呢

另外,想知道腸道是否健康,如廁常回頭 1分鐘「便」知健康

現代人外食比率高且多為精緻飲食,容易導致蔬果攝取不足。再加上,缺乏規律的運動、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可能都會抑制腸道蠕動,「便秘」普遍成為現代人的難言之隱。而大腸中長了腫瘤或是大顆瘜肉,也會使內腔變狹窄,而造成便秘問題。若同時出現紅色血便的狀況,則很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癌」。因此,時常觀察便便的狀況,就非常的重要啦!所以,快用1分鐘看看你最近的便便是哪一種形態?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為國際醫療界公認的大便分類法,將便便分為七種型態外,在此細分為可能便秘、正常、可能腹瀉等三大類別,幫助理解: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腸漏症是什麼?

「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LGS 」或稱「腸道通透性增加」,並非新的疾病,也不是全新的概念,數百年前醫界就有提出,隨著分子生物學突破,才受重視。
「腸漏症」指腸道黏膜發炎、被破壞之後,腸道黏膜細胞出現漏洞,讓細菌、病毒、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食物(麩質、蛋白質、胜肽等)或毒性物質(農藥、重金屬等)從縫隙跑進血液和淋巴液中,穿行於人體各處。由於人體把這些當成外來物,引起免疫發炎反應,於是產生腸漏症。

腸壁在健康的狀態下,可以吸收食物分解的養分、水分,並阻擋壞菌進入血液循環,但腸壁一旦遭受潰瘍、壓力、消炎藥等傷害,就可能讓黏膜縫隙變大,導致食物的大分子、代謝廢物跑到腹腔內;如果這時腸道益生菌種也不足,壞菌更會透過血液流竄全身。 這種「腸漏症」造成的疾病是全身性的,因為微生物、代謝物和食物大分子滲入腹腔,會引發免疫反應,輕微只是有過敏現象,或是脹氣、消化不良,但重起來就會有其他疾病產生。

腸漏症造成疾病

 

1.急性過敏反應
例如蕁麻疹、氣喘等。

2.慢性食物不耐反應
引發全身出現慢性疲勞、頭痛、記憶力下降、老化、乾癬或濕疹、肝臟解毒功能下降、膽囊疾患、甲狀腺疾病、腸躁症、消化不良、腹瀉、水腫、肌肉疼痛、退化性神經病變、關節發炎、過動、胰島素抗性、甲狀腺機能亢進、代謝性疾病等。

3.自體免疫疾病
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多發性硬化症、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第一型糖尿病、等。

4.皮膚問題
腸道代謝的毒素無法經由正常管道排出體外,也會在皮膚產生紅疹,引起皮膚發炎,例如痤瘡、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酒槽鼻或濕疹等。

5.情緒障礙
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過動症等,均與腸漏有關。

6.慢性疲勞症候群
腸漏症被認為是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的原因之一。

食物和毒素一起漏光的腸漏症

 

 

哪些因素造成腸漏症?

1. 腸道內壞菌過多腸道必須與許多微生物維持共生關係,若壞菌過多,壞菌會使腸道偏鹼性,產生大量毒素,改變腸黏膜通透性。
2. 過敏食物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症,讓身體對單一或多種食物或飲品產生反應,大分子食物進入血液、淋巴液中,免疫系統會錯將這些物質當作毒素,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依功能性醫學統計的8大常見慢性過敏原有牛奶、蛋、麵粉、黃瓜、玉米、大豆、柳橙、芝麻。
3. 酵素不足胃腸內的消化酵素會把吃下的食物分解成小分子,透過腸道黏膜或細胞間隙被血液吸收。暴飲暴食或是本身胰臟功能不足、膽囊切除手術後或是脂肪肝,都可能造成酵素不足,使得食物分解不完全,大分子過敏原刺激腸黏膜、導致腸漏症。
4. 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抗生素、消炎藥、止痛藥、胃藥、化療藥物或中草藥,都可能摧毀有益菌、破壞腸黏膜屏障,導致腸漏症。
5. 長期壓力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降低對抗壞菌、病毒的能力,加速腸漏症發生。
6. 垃圾食物精緻食品、加工食品或是高油脂、高糖食物,都是破壞腸道菌的殺手,長期食用容易引發腸漏症。
7. 低纖維飲食纖維質攝取不足(一天低於20~25公克),會降低身體腸黏膜的防禦作用,引起腸漏症。
8. 飲食不均衡三餐吃差不多的食物或是常挑吃自己喜愛的食物,這種「慣性攝食行為」,一旦遇到食物中有身體無法分解的大分子不斷刺激腸道,就會引發腸漏症。
9. 胃酸分泌不足因為濫用制酸劑胃藥,導致低胃酸,造成腸漏症。
10. 脂肪酸不平衡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或是Omega-3脂肪酸及EPA、DHA攝取不足等,均容易引起發炎,造成腸漏症。
11. 感染腸道感染寄生蟲、念珠菌,皆會引發腸漏症。
12. 過度飲酒長期過量飲酒會破壞腸黏膜完整,引起腸漏症。
13. 過度運動做高強度的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壓力,直接影響到腸胃道,例如跑馬拉松選手、鐵人三項運動選手等,是容易有腸漏症的高危險群。

怎麼治療腸漏症

由於腸漏症的問題來自腸道黏膜有破損,所以最重要得先修復腸道黏膜,避免吃太多刺激性的食物、加工食品,再補充膠原蛋白、維生素A、C、E來填補腸道的破洞;修補的同時,也要給腸道補充益生菌,減少壞菌對腸道的破壞。

建築好一個健康的腸道後,也要一直維持健康的習慣,因為腸道的益生菌也會新陳代謝,所以不給腸道刺激才能幫助益生菌繁殖,同時隔一段時間就補充一下益生菌;攝取膳食纖維,也可以幫助腸道打掃,讓益生菌的代謝速率不那麼快。

 

預防大腸癌的良好生活和飲食習慣

現代人多外食,建議外食族可補充益生菌,協助養成腸道良好的環境。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攝取充足水份及豐富膳食纖維(每日至少3-5碗青菜);而在飲食的選擇上,儘量以魚肉、白肉為主取代紅肉攝取。

若已有腸息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可降低腸息肉發生率。另外,每周需增加有氧運動量,可增加腹部肌力亦可增進腸胃蠕動,更減少肥胖的危險因子。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腸道是人體免疫發展最重要的器官;腸道細菌則是最佳訓練員!」腸道是人體最多微生物聚集的地方,每公克腸液裡至少有一兆隻微生物,包含了益生菌、中間菌,以及會致病的病原菌,形成腸道微菌叢。這些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微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菌的生長;微菌叢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腸道免疫與微菌叢的相互鍛鍊從出生起就不斷反覆進行,一旦訓練過程出錯,就會導致許多免疫及過敏性疾病,如氣喘是困擾許多兒童與父母的呼吸道過敏疾病,在近年研究中發現,若嬰兒期服用抗生素或環境因素,導致腸道細菌多樣性減少,會影響免疫系統成熟、增加得到氣喘的機會。所以老祖先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

腸道微菌叢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遺傳、腸道免疫、環境、飲食、壓力等因素影響。在正常狀態下,微菌叢與腸道免疫系統互相調節,不會引發腸道發炎;但當微菌叢失去平衡-我們稱為生態失衡(dysbiosis)-就會引發一連串腸道發炎反應及全身性免疫失調。哪些因素會造成微菌叢生態失衡呢?

  • ▶壞菌增加:如大腸桿菌感染,除了會造成急性腹瀉,也可能造成長期微菌叢失衡
  • ▶益菌減少:如過度使用抗生素,會殺死腸道益菌,增加壞菌生長的機會
  • ▶腸道菌多樣性減少:多樣性的建立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受到飲食及環境的影響,如高油低纖維飲食、攝取過多人工甜味劑及乳化劑等,都會減少腸道菌多樣性

需要益生菌的族群

需要益生菌的族群

需要益生菌的族群

 

益生菌常見問題

1.使用益生菌要避免食用什麼東西?
抗生素、藥物、醃製品、咖啡、茶,這些都盡量間隔2小時以上。
2.乳酸菌和益生菌一樣嗎?喝優酪乳等於吃益生菌嗎?
雖然90%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來的,但是益生菌與乳酸菌之間的關係有非常大的差異,乳酸菌指的是代謝醣類之後會產酸(50%以上的乳酸)的細菌,而益生菌於1965年科學家定義為「能促使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之活的微生物」常見的是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屬(Bifidobaterium)這兩菌屬,你可以這樣想像:乳酸菌是世界人口,而在世界人口中那些優秀被選出來當總統的則是益生菌。
3.喝優酪乳、乳酸發酵飲品也能補充益生菌嗎?
適度飲用優酪乳、乳酸發酵飲品確實能補充好菌,但需要注意糖分的攝取!市售的優酪乳、乳酸發酵飲品大多含糖量都偏高,以市售養樂多為例每100c.c.中有16公克的糖,因此需要控制飲用量,避免造成肥胖問題。
4.益生菌會有副作用嗎?
益生菌的作用是溫和的調節細菌叢生態,達到消化道健康,所以已知的副作用較少的,以下是使用益生菌可能出現的不適:
• 出現打嗝或是放屁:順暢消化道是益生菌的優點之一,所以在使用初期或許會出現消化道排氣的現象。
• 添加腸球菌的益生菌產品:腸球菌是一種已經被禁止使用的菌種,早年因為成本便宜,許多廠商會用此菌種衝高自己商品的菌株數。腸球菌變異性較大,可能產生抗藥性並大量生存,產生副作用。因法規限制已非常少見,但仍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益生菌以免受害。
5.益生菌是否會有依賴性?
依照目前研究顯示,並沒有研究指出「食用益生菌會讓身體造成依賴性」。
補充益生菌的作用是幫助調節細菌叢生態,且不會影響原有的消化道調節機能,反而能夠補足因生活習慣不佳所造成的好菌流失狀況,因此益生菌是適合長期補充的食品。
6.益生菌吃了拉肚子正常嗎?
不正常喔,很多人吃益生菌的目的是幫助排便,因此部分益生菌產品會添加『助瀉成分』,導致有拉肚子的狀況,真的拉不出來可以用來應急,但不建議長期服用。
選單